

10月17日上午,由中共邢臺市委統戰部、市工商聯主辦,中共寧晉縣委統戰部、縣工商聯和寧紡集團承辦的第三期“青藍對話”沙龍活動在寧紡集團奔發制衣二樓會議室舉辦。活動中,宣講了全國勞模、集團董事長蘇瑞廣的創業創新事跡。蘇瑞廣應邀出席,并與新生代企業家對話交流。



市委統戰部副部長、工商聯黨組書記崔向峰,市工商聯副主席韓偉,市委統戰部非公科科長董青、非公科干部張志娟;縣委常委、統戰部部長劉雪敏,縣委統戰部常務副部長趙國謙,縣委統戰部副部長、工商聯黨組書記張震;寧紡集團常務副總經理蘇雄、工會主席張志勇等出席。崔向峰主持活動。

活動分為事跡宣講和交流互動兩個環節。
在事跡宣講環節,寧紡集團團委書記李曉娜以《此生愿做拓荒牛》為題,傾情講述了蘇瑞廣五十多年如一日,秉持“一日無為,三日不安”的“鞭加背”精神和“講人品、出精品”的文化理念,帶領寧紡艱苦奮斗、披荊斬棘,克難攻堅、持續創新,把寧紡建成聞名遐邇的“常青樹”的奮斗故事,以及蘇瑞廣心懷社會、關愛職工和勤儉樸素,廉潔自律等高尚情懷(報告全文附后)。


在互動交流環節,蘇瑞廣和企業家代表圍繞當前經濟形勢下企業如何轉型、如何加強自律、泥坑酒業如何實現經營逆轉等問題進行了深度交流。蘇瑞廣表示,寧紡的長足發展,是黨和政府支持、職工艱苦奮斗的結果,是敢于突破、持續創新的結果,是堅持“講人品、出精品”文化理念的結果。當前形勢下,企業轉型發展需要切實以客戶為中心,加快智能化、數字化轉型,打造高端化、差異化產品,打造一流團隊。




崔向峰對蘇瑞廣和寧紡的創業歷程與發展成就給予高度評價,希望新生代企業家,認真學習蘇瑞廣的奮斗精神、創新魄力和家國情懷,奮發有為,為邢臺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最后,與會企業家有序參觀了奔發制衣數字化車間、產品展廳和泥坑酒業生產車間、原酒庫。



內丘、柏鄉、臨城、隆堯、新河,以及寧晉縣“青藍邢動”學員、優秀年輕企業家代表約100人參加活動。
此生愿做拓荒牛
今天,我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向大家講述全國勞動模范、寧紡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蘇瑞廣同志的奮斗故事,報告題目是《此生愿做拓荒牛》。
蘇董事長出生于1935年4月,1955年參加工作,1956年入黨。從青絲到白發,從英俊青年到耄耋老人,他始終秉持“鞭加背”精神,白手起家,披荊斬棘,推動寧紡一步一層天,成為聞名遐邇的“常青樹”。他始終踐行“講人品、出精品”的理念,打造獨特的文化軟實力;厚植家國情懷,展現責任擔當;嚴格修身修為,以人格魅力凝聚人心,成為眾人敬仰的楷模。
20歲那年,蘇董事長在寧晉縣棉油廠參加工作。此后,他燒過鍋爐,干過維修工,當過電工,學過會計,還開過蒸汽機,無論干什么,都要干得出色。他常說,自己是個閑不住的人,人生在世,總要干點有意義的事。上世紀70年代初,他看到棉油廠冬忙夏閑,一直琢磨怎樣才能不再“半年閑”,經過了解行業信息,大膽提出上馬織布機。得到允許后,他帶隊到省城求購機件,親手安裝起全縣第一臺舊式1511型手換梭織機,起初織燈芯絨坯布,后改為織包皮布。后來,他又多次帶隊到石家莊等地拆回舊設備。1972年,布機發展到16臺。1973年4月,因沒有納入國家計劃,布機車間被迫下馬。可計劃經濟的枷鎖鎖不住創業的步伐,他多次到縣里、省里找領導,要求恢復生產。1973年9月,上級批準成立寧晉縣棉織廠,廠址選在倒閉的縣火藥廠廢墟上,與火葬場同在一個院內,合走一個大門。縣里抽調他負責籌建工作。從此,寧紡事業便和他的名字緊緊聯系在一起。
從創辦企業的第一天起,蘇董事長就始終保持著干事創業的昂揚斗志。那時,生產生活條件極其艱苦。院內荒草叢生,狐兔出沒,白天燒尸哭聲不斷,夜晚貓頭鷹的叫聲凄涼可怕。9間破舊廠房就是當時的車間, 16臺手換梭布機就是全部家底,固定資產滿打滿算才1.9萬元。工人們住的是“干打壘”宿舍,睡的是土炕通鋪。宿舍沒有門窗,冬天陰暗冰冷,夏天潮濕悶熱,一個夏天沒過完,人們的褥子全漚爛了。職工吃飯沒有食堂,都在樹下、墻根下,遇上大風整個碗里都是灰塵,常常因為風雨拖延開飯時間。
那時,對創建棉織廠,縣里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有人支持,也有人覺得,一沒技術,二不會管理,還搞什么棉織廠?更有人對蘇董事長說,要是你賺了錢,我一步一個頭去見你。他當即表態,要是賠了錢,兩年不要工資。
面對“一窮二白”,在蘇董事長倡導下,寧紡人以大慶為榜樣,用大慶人“寧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言增強大家戰勝困難、奪取勝利的勇氣,喊出了“寧可汗水漂起船,不向領導喊困難”“困難面前有我們,我們面前無困難”的創業壯語,形成了“工作不論環境優劣,勞動不計報酬多少,生活不講條件好壞,創業不畏困難大小”的“四不”企業精神。蘇董事長和工人們干在一起,每天都要工作16小時以上。他發動大家土法上馬,夏天用臉盆、噴霧器往地上、墻上噴水,冬天在車間生火,靠大鍋燒水造汽。工人們赤腳擋車。那時候,火葬場煙囪里冒出的灰和沒有燒盡的衣裳片飛滿了院子。為了不影響工人情緒,他經常很早起床把院子打掃干凈。身教勝于言教,工人們的創業激情高漲,重活累活搶著干,突擊任務加班干。在布機安裝會戰中,他和工人們每天加班都到深夜。那時廠里搞基建,職工都是和衣而臥,夜里運送磚瓦石料的車隨到隨卸。僅1975年,就義務裝卸建筑材料上千噸。在蘇董事長帶領下,鍛造了一支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奉獻的創業團隊,涌現出一批創業功臣,為企業發展壯大打下了堅實基礎。
創業艱難百戰多。蘇董事長使出渾身解數,帶領企業多次成功突圍。當時,企業只能生產包皮布,很不景氣,蘇董事長看到割染后的燈芯絨很受歡迎,就力排眾議,轉產燈芯絨,交給鄰近的織染廠印染,搭車上路。憑著艱苦奮斗的原始積累,1978年,企業固定資產達到79.5萬元,被邢臺地區命名為“大慶式企業”。
只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上世紀70年代末,紡織行業出現危機,企業庫存一下再增加到150多萬元。蘇董事長多次到天津尋找合作伙伴,由天津第二染整廠印染后拉回廠里銷售,不到一個月,產品銷售一空,企業絕處逢生。通過這件事,他認識到,沒有終端產品,企業就會受制于人。80年代初,他決定搞燈芯絨深加工,直接面對市場。那時還是計劃經濟,省有關部門不但不予批準,還強令企業停工下馬。他冒著被撤職的危險,一面加緊建設,一面多方求援。那段時間,他都是早上三四點鐘起來,備好干糧,帶上行軍壺,到地區、省里爭取支持。有的單位不讓進,就蹲在門口,一等就是幾個小時;有的白天見不到人,就晚上在人家門口等,累了困了就在橋下或車站候車室里打個盹,一個多月從沒睡過一個囫圇覺。最終,項目終于保住了,可他卻掉了十幾斤肉。
蘇董事長善于發現機遇、捕捉機遇、利用機遇。1982年國家計劃經濟淡化,企業產品由原來的統購包銷,改為商業收購和企業自銷相結合,他敏銳地抓住時機,迅速在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建立了26個批發網點,產品銷售額成倍增長,到1985年,企業利稅突破100萬元大關,達到150萬元。1989年,在常州舉辦的全國紡織產品質量評比會上,企業4個品種榮獲部優,其中一個品種奪得全國質量評比第二名。他又乘勢而上,主動出擊占領市場,憑著過硬的產品質量叩開了通往國際市場的大門,當年創匯115萬美元,成為全縣第一家出口創匯企業。
蘇董事長敢為人先,勇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他常說,干事創業,人的因素第一,要敢于打破條條框框,千方百計調動人的積極性。80年代以前,寧紡80%的職工都是副業工、合同工和臨時工,按照規定,他們干得再好、再有本事,也不能當干部,甚至勞保用品也要和正式工區別對待。蘇董事長深知其弊端,1984年,他率先在全省紡織行業第一個進行了工資和用工制度改革,打破干部職工身份和八級工資制,一律實行合同制和績效工資,不分固定工、合同工、臨時工,一視同仁,量才使用。當時,多數人持反對意見,有的情緒激動地說:“這個改革,全國、全省沒有先例,萬一失敗了,怎么辦?”有的甚至聲淚俱下地說:“我好不容易熬成正式工,又要和臨時工一樣,實在不甘心!”蘇董事長說,合同工、臨時工多年來為廠辛苦工作,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技術。就因為身份問題,他們有能力不能提干,有技術不能評職稱,有貢獻不能拿到相應的報酬,這太不公平!最終,他說服了大家,從而極大地激發了職工的積極性,解放了生產力。
在用人上,他克服世俗偏見,提出“六選六不選”原則,即選埋頭苦干的,不選溜須拍馬只圍著領導轉的;選不滿足型的,不選知足型的;選有真才實學的,不選與領導沾親帶故游手好閑不干事的;選清正廉潔的,不選以權謀私的;選敢于打破關系網,不怕得罪人的,不選喪失原則做老好人的;選尊老愛幼的,不選不孝敬老人的。廠里有個賈二喜,原是一名修機工,后來當了采購員和銷售科長。他雖然文化偏低,但工作主動,視野開闊,頭腦靈活,多謀善斷,在消化庫存、籌建割染車間、開辟國內市場等關鍵時刻立下汗馬功勞,蘇董事長多次申請,1982年,縣委批準賈二喜為副廠長。后來,蘇董事長又與時俱進,提出“十選十不選”和干部管理“雙十條”,按照這個原則,選拔和培養了一大批棟梁之才。人才興,企業興。寧紡駛入發展快車道。
在長期的發展中,蘇董事長認識到,擁有完整的產業鏈條,可以顯著增強企業抗擊市場風險的能力,有利于企業持續發展。為此,他帶領寧紡,積極補鏈延鏈。1985年,他新上印花生產線,填補了全區空白。1987年,他二闖太原,三下天津,四進北京,尋找伙伴,求購設備,采用橫向聯合的方式,投資800萬元新上一萬紗錠項目,結束了寧晉自古無紗廠的歷史。上世紀90年代,紡織行業出現大面積虧損,國家實行壓錠限產等調控政策。蘇董事長堅持眼睛向內,深入開展節能降耗活動,兩年消化漲價因素1400萬元,省委、省政府派專人到寧紡采訪調研。省委書記、省長等六位省主要領導都在調查報告上作了批示,在全省推廣寧紡的經驗。之后,他乘勢而上,加快了發展步伐,打造了紡紗、織布、染整、服裝加工一條龍的完整產業鏈。1991年,寧紡在全國縣辦企業中第一個晉升為國家二級企業。1994年,成為寧晉第一個率先跨入“產值超億元、利稅超千萬元”的企業。1996年,在全行業虧損增加、效益下滑的形勢下,成為河北省同行業唯一利潤超千萬元的企業。2002年,他推動企業產權制度改革,順利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實現了從國有企業到民營企業的根本轉變,為企業快速發展奠定了根基。
蘇董事長把“一勤天下無難事”作為自己的人生信條。2003年,縣委、縣政府提出以寧紡為依托,建設現代化紡織城。當時他已經68歲了,他跟縣委領導表態:“我沒有感覺到自己老。老是年齡問題,干是心態問題。我的心態始終是‘創業心態’。”他以“一日無為、三日不安”為座右銘,親自披掛上陣招商引資,曾4天跑了4個城市,行程3000多公里。僅用兩年時間,廣和紡織、東城熱電等項目便全部投產,企業規模和效益躍上新高度。短短5年間,企業總資產翻了一番。
2008年,蘇董事長制定了“立足紡織,超越紡織,主業做強,新業做大”的多元化發展戰略,審時度勢,果斷決策融入城鎮化浪潮,進軍房地產業。十幾年來,寧紡先后在縣城開發了上城嘉苑和上城華府等項目。他堅持誠信為本,以改善家鄉人居環境為最大追求。他常說,人們買一套房,要花掉大半生的積蓄,我們要處處想業主所想,上城的房子要讓業主放心一輩子,服務要讓業主享受一輩子。在他的精心指導下,寧紡地產從每一個細節做起,在規劃設計、建筑質量、物業服務等方面不斷推陳出新,不惜投入,努力打造“里仁為美”的人文環境和“三季有花、四季常綠,人在景中、樓在綠中”的居住環境。去年,他親自查看并決策,投資100多萬元,對已經交付十幾年的上城嘉苑小區干路進行了高標準提升改造,贏得了業主交口稱贊。良好的口碑,使“寧紡品質、上層生活”理念深受社會認可,寧紡地產成為全縣地產業的標桿。近年來,上城御府項目曾獲評中國宜居典范樓盤;上城天瑞項目榮登中國房地產十大“風尚品牌獎”榜單,榮獲最佳改善型置業典范樓盤榮譽稱號。一位上城嘉苑業主現在回憶起來,感嘆自己做了一個正確的選擇。她說:“自己買房子時,開盤的有好幾個小區,一時拿不定主意。她父親說,蘇總這個人可信,買上城的房子錯不了!果不其然,現在我在這里住的舒心、安心,當初真沒選錯!”
耄耋之年,蘇董事長仍壯心不已,銳意創新,努力推動企業轉型升級。近年來,他圍繞“科技、時尚、綠色”的紡織產業新定位,以數智化、綠色化為方向,每年都要謀劃實施一批裝備技術提升工程,紡織服裝主要裝備一直居于國內先進水平。他主動對標世界一流企業,開展了以“阿米巴”經營模式、精益管理為主題的管理創新,有效激發了經營活力。同時,瞄準國家產業政策,多次親自赴北京、浙江、江蘇等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考察,引進了漢唐宏遠環保科技、鼎瓷電子陶瓷基板、優艾斯電器電源線等高新技術項目。啟動了泥坑酒業智能化釀造車間等項目建設,企業形成了“多點發力”的發展新格局。今年上半年,市場的蕭條超出預期,他帶領寧紡頂住壓力、迎難而上,企業效益實現穩中有升。
作為一名老黨員,蘇董事長心懷全局,堅持為社會多做有益的事情,盡一份應盡的責任。2006年,泥坑酒業生產經營出現了危機,瀕臨倒閉的邊緣。當時縣委、縣政府從穩定大局、使酒廠能正常生產和職工根本利益出發,希望寧紡能接管酒廠。當時,很多人都善意地勸蘇董事長,“老蘇,你已經功成名就,隔行如隔山,別趟這渾水了,萬一弄砸了,你就會晚節不保,從功臣變成罪人!”寧紡內部反對的聲音也很多。接,還是不接?他幾天幾夜吃不下飯,睡不好覺。最終,報效家鄉的使命感,讓老模范做出新抉擇:干!而且還要干好!他沒有辜負縣委縣政府的重托和希望,經過勵精圖治,酒廠很快恢復了生機。特別是他提出“為父老鄉親釀一杯好酒”的理念,酒體質量得到空前提升,高端產品“凈雅香”多次奪得全省白酒盲評第一名,并獲得中國白酒行業最高獎——青酌獎。“泥坑”品牌受到越來越多消費者的喜愛,市場占有率快速提升,銷售額猛增了十幾倍。
致力于企業發展的同時,蘇董事長飲水思源,積極履行社會責任。近年來,他帶領寧紡出資逾千萬元,用于扶貧攻堅、抗洪搶險、抗擊疫情、鄉村振興、捐資助學等社會事業。
在蘇董事長帶領下,2003年“非典”,寧紡捐獻出批量防護面料,還每天無償提供十幾噸防護消毒用品。汶川和玉樹地區地震,寧紡踴躍捐款捐物。企業還出資逾百萬元,用于寧晉教育事業。
2016年以來,蘇董事長帶領寧紡,積極投身河北省“千企幫千村”扶貧攻堅事業,為對口扶貧村巨鹿縣前無塵村興建文化廣場和服裝廠等,解決了150名村民就業和脫貧問題。2016年河北省“7·19”特大洪災發生后,他響亮地提出“寧可停工停產,也要保證群眾安全”的口號,全力抗洪救災和安置災民,不顧高齡,冒著酷暑,親臨決堤現場,指揮抗洪救災,聯系抗洪物資。三年疫情期間,他急國家之所急,及時調整產品結構,轉產和生產抗疫急需的醫護面料、口罩,累計生產抗疫急需的防水防滲抗菌醫護面料1600多萬米,口罩600多萬只,捐贈價值400多萬元的護士服等物資,充分彰顯了企業的責任擔當。
蘇董事長常說,搞企業不能光看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兒”,還要考慮團結和帶動當地的企業共同發展,共同為經濟發展做貢獻。在長達70年的工作實踐中,他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這是一筆寶貴的財富。他沒有把這筆財富據為己有獨自享用,而是無私地貢獻了出來。早在2005年,他就倡議成立了縣企業家協會和紡織服裝行業協會并擔任會長,他跳出寧紡這個小圈子,著眼于全縣發展大局,開始有計劃、有組織、有針對性地培訓全縣企業管理人員,把自己畢生積累辦企業的成功經驗,毫無保留地進行傳授。他先后為侯口鎮、蘇家莊鎮、耿莊橋鎮、賈家口鄉、大陸村鎮等鄉鎮的企業進行了數十場管理培訓。2013年以來,他又為全縣政府機關、學校團體等作了數十場講座,累計為周邊企業講課,聽課人數超3萬人。他還經常到周邊企業問診把脈,促進了當地紡織服裝行業發展。現在,紡織服裝業是全縣六大支柱產業之一。2022年,寧晉縣紡織服裝產業集群入列省、市重點特色產業集群。
蘇董事長常說,領導干部的權威,靠上級封不出來,靠權力壓不出來,靠自己吹不出來,靠耍小聰明編不出來,只有靠真心實意,盡心盡力,堅持不懈地工作才能逐步樹立起來。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為我們樹立了做人做事的榜樣。
蘇董事長十分注意廉潔自律。1989年他父親病逝,處理完老人后事,他回廠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老人病重時的護理費、運送老人遺體的車費等1136元,如數交到廠財務部門。他常說,領導干部要甘唱“吃虧歌”。1987年承包經營后,他帶頭降薪5萬多元,用這筆錢表揚先進、購買彩電、進行業務招待等,企業每年3%晉級指標,他堅持讓給一線職工。2004年,他被評為邢臺市項目建設功臣,獲得獎金4萬元,他將獎金一分不少地交到廠辦公室,購買了投影機等急需的辦公設備。
出門在外,蘇董事長從不住高級賓館,不下高級飯店,吃飯都在路邊的小攤上或小吃部。凡是有辦事處的一律住辦事處,帶一些玉米面、小米自己做飯吃。坐火車出遠途,他也是自帶些雞蛋、烙餅、榨菜,與同志們一起吃,舍不得買火車上昂貴的飯菜。他平時吃飯也十分簡單,不喜歡大魚大肉,紅薯、野菜、疙瘩湯一類的家常便飯是他的最愛。今年7月初,他帶領企業黨員干部,冒著40℃的高溫,到河南紅旗渠開展紅色教育,午餐選擇了最低標準。他說,我們到了那里,一定要把“紅旗渠精神”的精髓學到手,增強干事業的主動性和責任感,至于吃飯,能吃飽就行了。
蘇董事長牢固樹立了終身學習理念,他說,飯可以不吃,覺可以不睡,每天如果不讀書就像缺了點什么。長期以來,他一直堅持每天晚上讀書兩到三小時。每次出差,他也總要抽空到書店看看,在機場候機,也總是到機場書廊里挑幾本新書。坐火車、飛機時,他也總是把讀書當作打發時間的好辦法。有一次,他和縣領導出差,在飛機上還在看書,縣領導感到很驚奇。在一次企業家座談會上,那位領導提到這件事,講蘇董事長“一星期看一本新書”“七十多歲了,還在學習”。號召大家學習。在蘇董事長的帶動和影響下,寧紡始終保持著濃厚的學習氛圍。他把今年確定為寧紡的“學習管理提升年”,強調一定要學理論、學標桿,取到真經,指導企業發展,在企業掀起了新一輪學習熱潮。
蘇董事長常說,企業發展要全心全意依靠職工。關愛職工,搞得好是本職,搞不好是失職。他在這方面做了許多事,“蘇廠長當月老”等故事在寧紡家喻戶曉,傳為佳話。多年來有一個慣例,逢年過節,蘇董事長都要帶領集團領導班子和工會人員到困難職工家里慰問。保衛科退休職工曹全倉師傅因車禍導致下半身癱瘓,他每年都要親自登門看望,自掏腰包送去慰問金和米面油等生活用品,直到去年曹師傅去世。像曹師傅這樣受到蘇董事長關心照顧的職工家庭,在寧紡就有不下20戶。
蘇董事長經常帶頭捐款,照顧困難職工。為了給更多的職工雪中送炭,2012年,他捐款20萬元,本著“干部多奉獻、職工多照顧”的原則,倡議設立了“陽光救助基金”。13年來,累計救助職工471人次,總救助金額130多萬元。去年12月,一個雙職工家庭不慎失火,家中物品全部燒毀,一家7人沒了住處,一籌莫展。得知消息后,他帶頭拿出3000元,企業還發動企業和職工捐款2.4萬余元,并專門騰出兩間宿舍。蘇董事長親自登門看望,“睡覺不冷吧?”“能吃上熱飯嗎?”一番噓寒問暖,感動得一家人幾次哽咽。
要奮斗,就要有犧牲。蘇董事長一心為了事業,而割舍了太多的親情。二兒子結婚時,他正在北京跑項目,只能把婚事委托給他人辦理;小女兒出嫁,他正在邢臺和石家莊催要棉花。他常說,父親是對自己影響最大的人,而他是老人膝下唯一的兒子。父親哺育他成人,教會他做人,一輩子含辛茹苦,恩重如山。1989年,老父親病重,多么需要他陪伴度過風雨人生中的最后一段日子啊!可偏偏這時,一封加急電報打到廠里,要他趕到深圳與外商洽談產品出口事宜。蘇總輾轉反側,在老人最需要自己的時候,毅然做出了小家服從大家的決定,一走就是二十多天。當他忐忑不安地趕回家時,父親已是彌留之際。家人告訴他說,老人已經好幾天不進食了,就想著看上他最后一眼……作為父親和兒子,他是不稱職的;作為寧紡的大家長,他又是非常稱職的。他用堅強的臂膀,扛起了寧紡的希望和明天。
蘇董事長以卓越的成就和高尚的人格魅力贏得了社會各界的高度贊譽。在他的帶領下,寧紡先后榮獲全國先進集體、全國五一勞動獎狀、全國紡織工業先進集體、全國守合同重信用企業、河北省優秀民營企業等稱號,躋身中國印染企業30強、河北省民營企業制造業百強、河北省民營企業發明專利百強、河北省民營企業社會責任百強榜單。他本人也榮獲全國勞動模范、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全國優秀經營管理者、全國紡織企業管理終身成就獎、全國紡織工業勞動模范、全國紡織優秀企業家、河北企業家精神開創者、河北省道德模范等100多項市級以上榮譽稱號,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待遇,獲頒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中華人民共和國70周年紀念章和光榮在黨50年紀念章。原河北省委書記白克明曾為他題詞“老有凌云志,全在精氣神”。邢臺地委、寧晉縣委曾五次發出通知,號召向他和寧紡學習。
“風吹雨打不回頭,力瘁筋摧無怨尤。何必計較鞭加背,此生愿做拓荒牛。”這是蘇董事長非常喜歡的一首詩,也是他時常用來激勵自己的座右銘,更是他艱苦奮斗、百折不撓、銳意進取、無私奉獻的真實寫照。今天,他依然在寧晉這片熱土上耕耘不息。他的奮斗事跡,不正是優秀企業家精神的完美詮釋嗎?他無愧于河北企業家精神開創者的光榮稱號!他的奮斗故事,就是一本我們寧紡人最愛讀、也永遠讀不完的書。他的奮斗精神,將永遠感召和激勵著我們克難攻堅,勇往直前,再攀事業新高峰!
電話:5858800
郵箱: 5858801@163.com
網址:http://www.www.rtolists.com
地址:河北寧晉縣工業路113號